在生命科學、半導體檢測及納米材料研發領域,超分辨顯微鏡已成為突破光學衍射極限的核心工具。近年來,國產廠商通過自主創新,在G端顯微鏡市場形成差異化競爭格局。
一、國產超分辨顯微鏡核心廠商技術路線
1. 微儀光電:STED技術國產化標桿
技術突破:
自主研制核心部件與模塊
光機總體結構的一體化協同設計
精密電控和智能算法開發
超分辨率顯微鏡可對細胞樣品進行可視化觀測,分辨率類似于光學熒光顯微鏡和衍射極限分辨率。高達20nm的分辨率,突破傳統意義的光學極限。
應用場景:
神經科學:解析突觸小泡釋放動力學(如多巴胺分泌過程)。
病毒學:追蹤病毒顆粒入侵宿主細胞的納米級路徑。
2. 北京納析光電科技有限公司:多模態超分辨技術**者
技術路線:以結構光照明(SIM)為核心,融合光片成像技術,開發出Multi-SIM系列顯微鏡,空間分辨率達60nm。
產品亮點:
模塊化設計:支持超分辨、活細胞成像、三維體成像等多模式自由切換。
AI圖像優化:通過深度學習去除背景噪聲,信噪比提升3倍。
應用場景:生物醫學研究(如細胞器互作追蹤)、藥物篩選(高通量成像分析)。
3. 廣州超視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:活細胞超分辨成像標桿
技術路線:基于自主知識產權的HIS-SIM技術,結合轉盤共聚焦(SpinSR),推出SIM-ultimate系列,分辨率達80nm。
產品亮點:
雙模態協同:HIS-SIM負責超分辨細節捕捉,SpinSR提供大視野拼接成像。
智能成像功能:實時超分辨拍攝、運動目標鎖焦、細胞互作追蹤。
應用場景:神經科學研究(如線粒體內嵴動力學)、病毒學(病毒入侵機制解析)。
4. 中國科學院蘇州醫工所:G端裝備國產化先鋒
技術路線:突破大數值孔徑物鏡、特種光源等核心技術,研制出STED超分辨顯微鏡及雙光子-STED復合系統。
產品亮點:
雙光子STED:結合深穿透與高分辨率優勢,適用于厚組織成像(如腦片神經元網絡)。
多模態擴展:支持熒光壽命成像(FLIM)與光譜成像(FCS)。
應用場景:腫瘤研究(細胞信號通路可視化)、納米材料表征(晶界缺陷分析)。
二、場景化選型指南
場景需求 | 推薦廠商 | 核心優勢 | 關鍵參數 |
活細胞長時程觀測 | 北京納析 | 光片成像+低光毒性 | 成像速度≥1500fps,光毒性<10% |
亞細胞結構動態追蹤 | 廣州超視計 | 雙模態協同+智能成像 | 分辨率80nm,視野100μm×100μm |
厚組織超分辨成像 | 蘇州醫工所 | 雙光子STED+深穿透 | 穿透深度>500μm,分辨率50nm |
臨床快速篩查 | 寧波湛京 | 光量子調控+高性價比 | 分辨率0.1nm,成本<50萬元 |
極限分辨率需求 | 微儀光電 | STED技術+精密電控和智能算法開發 | 分辨率20nm,穩定性>99% |
三、行業趨勢與選型建議
技術融合:超分辨與光片、雙光子、AI算法的復合系統將成為主流。
操作簡化:一鍵式成像、自動校準功能降低使用門檻,適合臨床與工業檢測場景。
本土化服務:優先選擇提供定制化開發、快速響應的國產廠商,如微儀光電的24小時在線技術支持。
國產超分辨顯微鏡廠商正通過技術創新與場景深耕,逐步打破進口壟斷。從微儀光電的STED技術突破到北京納析的多模態融合,科研用戶可根據具體需求選擇*適合的解決方案。掌握這些信息,讓您的超分辨顯微鏡選型從“技術參數”走向“場景價值”,為科研創新與工業檢測注入**動力。